1.跪求我国从04年到现在针对大豆危机所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

2.关乎每个人的饭碗!一文梳理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体制性问题及改革方向

3.每日粮价:东北玉米价格小幅反弹,小麦市场面粉迎来涨价

东北粮价2020_09东北粮油价格

产品等级价格类型产地价格来源报送时间晚籼米特级3100元/吨批发价安徽江西九江粮2010-03-31早籼米标一2900元/吨批发价湖北江西九江粮2010-03-31东北米特级4120元/吨批发价东北甘肃省粮油2010-03-31籼糯米标一5000元/吨批发价南昌江西省粮油2010-03-31晚籼米标一2880元/吨批发价南昌江西省粮油2010-03-31早籼米标一2800元/吨批发价南昌江西省粮油2010-03-31早籼米标一2940元/吨批发价江西临川江西抚州市2010-03-31籼糯米标一5200元/吨批发价江西临川江西抚州市2010-03-31晚籼米标一3000元/吨批发价江西临川江西抚州市2010-03-31

跪求我国从04年到现在针对大豆危机所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

黑龙江普通水稻价格问题

6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维持基本平稳,水稻剩余数量已经不多加工及外运数量下降,多数地区稻米市场高位运行的态势依然没有改变。

截至6月30日黑龙江西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3元-1.34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中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2元-1.34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南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2元-1.33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7元/斤,东部地区稻农及家庭农场普通中等水稻出手价格1.30元-1.32元/斤,粮食收储及加工企业水稻收购价格1.35元-1.36元/斤,比较月初价格基本持平。

大米价格较月初小幅提高,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大庆等主要地市三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8元-1.7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85元-1.95元/斤,二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83元-1.86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95元-2.05元/斤,一等大米出厂价1.88元-1.8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2.40元-2.50元/斤,比较月初价格上涨0.02元-0.03元/斤。

在水稻长势方面,6月份是黑龙江水稻秧苗返青的关键时节,虽然全省水稻插秧较常年滞后,但6月份黑龙江雨水集中气温回升快有利于水稻的返青加之后期气温较高水稻长势突飞猛进,水稻长势普遍好于预期。但进入下旬持续高温天气部分地区出现水稻渴水、缺水现象。其中齐齐哈尔地区水稻渴水、缺水现象较重对水稻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截止6月30日全省水稻长势状况基本良好,东部地区水稻长势略好于西部地区长势。

下图为6月29日东部地区汤原县万庆村水稻长势。

月初黑龙江稻米价格高位运行,供需趋于偏紧。虽然气温升高但大米销量较前期有所上升这是与往年不同的。黑龙江稻米市场淡季不淡主要受国内粮油价格持续上涨因素的影响。同时今年国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粮食预期产量令人担忧加重人们预期心理。

在水稻插秧生产方面,截止6月8日全省水稻插秧全部结束。虽然全省水稻插秧基本结束,但东部少部分地区水稻插秧仍在持续。主要是旱田改水田整地泡田拖后导致插秧的延迟。进入中旬黑龙江少数大米加工企业开工有所恢复主要加工库存水稻为主。

在大米市场方面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大庆等主要地市三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5元-1.77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87元-1.90元/斤,二等普通圆粒大米出厂价格1.78元-1.82元/斤,市场零售价格1.95元-2.05元/斤,一等大米出厂价1.85元-1.89元/斤,市场零售价格2.35元-2.40元/斤。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各地江米市场逐渐升温,一般普通江米价格在3.30元-3.50元/斤,比较去年同期价格上升0.30元-0.40元/斤。

从下旬开始黑龙江可以收购及加工的水稻已经很少,水稻市场有价无市高位运行的状态依然没有改变。稻米加工除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所属部分加工企业,益海粮油公司等少数加工企业维持加工外,多数中小加工企业基本停机检修或放。

从6月份初开始黑龙江4个30万吨大米综合加工及扩建工程项目陆续开工,部分项目年内将具备加工生产能力。其主要开工项目有北大荒米业859分公司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鹤岗人和米业在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工业园区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鹤岗万源米业人新建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益海粮油工业公司稻米二期工程扩建项目。按照黑龙江省规划目标,在3-5年的时间内,在全省水稻主产区,启动建设和整合拓展20个稻米加工园区。全部建成后可形成每年700-900万吨以上先进加工产能,约占全省届时水稻加工产能的35%-45%,全省稻米加工集中度得到明显提高,大量产能落后的中小稻米加工企业将淘汰出局。于此同时中粮集团也准备在黑龙江投资建设10座30万吨以上稻米综合加工项目,有关项目的前期开工准备及接洽在黑龙江部分市县已经展开。

综述6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变化及水稻长势,一是黑龙江水稻已经很少,水稻价格基本平稳、部分地区水稻市场有价无市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二是国内市场对黑龙江大米需求不减淡季不淡,拉动大米价格小幅提高。三是水稻插秧较正常年份滞后,但天气条件较为有利水稻长势普遍好于人们预期。

7月份黑龙江稻米市场行情高位运行的态势不会改变。由于黑龙江粳稻、粳米库存能力持续下降,稻米供给处于偏紧的状态,不排除稻米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暑期的到来和雨季的临近,大米需求有所减缓,价格上涨幅度有限。

黑龙江水稻价格

哈尔滨延寿地区长粒稻当地米厂收购价格3400元/吨,与上周持平;长粒米出厂价5100元/吨,与上周持平。

佳木斯桦川地区2014年产粮库圆粒稻出库价2940-2960元/吨,与上周持平;圆粒米出厂价4260-4300元/吨,与上周持平。

鹤岗工农区2014年产粮库圆粒稻收购价2960-3000元/吨,与上周持平;2014年产圆粒米出厂价4200元/吨,与上周持平;2016年产圆粒米出厂价4500元/吨,与上周持平。

黑龙江省的优质粳稻价格为何远低于全国各地的价格呢?

黑龙江省的优质粳稻价格远低于全国各地的价格,首先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外销没有优势;其次是因为黑龙江地区水稻供大于求;另外还有粮食经销商经营方向改变的因素;还有最后一个原因就是黑龙江水稻质量不是最好的。

我们知道黑龙江省的粳稻很多,但是价格却低于全国各地,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就是黑龙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外销是没有优势的。黑龙江省在我国东北部,和辽宁等地相比,相对来说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如果运输到南方运费相对来说比较贵,各种原因导致成本增加,在价格上本身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由此产生的高额运费和损失大部分都是由稻农承担的,否则也没有人愿意收购,这也直接导致了大米价格低于其他地方。

其次,是黑龙江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非常大,产量很多,可是地广人稀,人口外流严重,供大于求。黑龙江由于气候原因,水稻产量非常高,是一个水稻种植大省,而且黑土地面积广阔,也提高了种植产量,如今机械化程度高,粮食数量也大大增加。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优势,但是恰恰也成为一个劣势。因为黑龙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人口外流非常严重,本地消费不了,也导致库存多。有一句话叫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价格自然就被压下来了。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黑龙江缺什么也不缺水稻,每家每户都在卖水稻。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粮食经销商经营方向改变。因为在东北进入秋季以来,玉米、大豆价格就会上涨,大部分经销商都在搞玉米和大豆的收购,很多时候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玉米和大豆上,水稻就被遗忘了,导致水稻无人问津,就会出现滞销的情况,于是就产生了低价。

不仅如此,黑龙江的水稻由于水质等各方面原因,在品质上并不是非常好。最起码和吉林和辽宁相比,黑龙江水稻基本都是三等粮或者二等粮,吉林和辽宁地区的水稻基本都可以划到一等和二等粮。而且黑龙江的水稻划到三等粮的相对会更多,粮食等级也会影响它的价格。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的水都是卖不到更好的价格的。

在黑龙江地区种植水稻,一亩能赚多少钱?

一垧地挣多少不是决对的,这的看你种多少地,顾工多少。就我来说,地是租的,种了三十多垧。一垧地地租,,化肥,农药,柴油,人工,利息,还有农具的小填小补。填大件就不算了,几乎每两年就填一样,有点跑了。总之一垧地种下来得一万五左右,我是三江前哨的,这地方的粮价总合下来能卖到两万左右,加上种植者补贴一千多,一垧地也就了六千左右,赶上价好一点年头好一些,有时也能多剩一点。这是就我的情况的收入,如果种的少一点自己干的多一点,不用的还能多挣点,主要是产量得有。

一垧水稻能挣多少钱?这是个因条件而异的问题。不同的生产条件,所挣钱的数额就有很大差异。

拿我们吉林珲春来说,如果全部机械化,而土地是自已的,各种农机械都是自已的,不雇人,不雇机械,一垧水稻的纯收入是9000元左右。产量高,就多收入一些,一般产量,也就是这个收入。如果雇人插秧,一亩地是150元,一垧地就是1500元。机械插秧,一亩地是100元。小飞机打药,一亩地8至10元,水稻收割机收割,一垧地是1000元。

这个问法太笼统了!因为东北实在的地域太辽阔,从进入山海关到黑河,满洲里近2000公里,日照和地域不一,大致分三种水稻种植模式,收入都不一样。

以辽宁盘锦,铁岭一带,种普通水稻,一垧地水稻产量在9吨左右,扣除农资等成本一亩地收入约300~400元,

以吉林德惠,松原产区,一垧地水稻产量约为10吨~扣除农资成本,一亩地约为500元~600元。

以黑龙江五常产区,和佳木斯建三江,鸡西虎林差别很大,

五常产区一垧地产7吨,水稻价格2.4~3.2元,扣除农资成本,一亩地收入大约为700到1000元。而其他地方,水稻种植成本与辽宁差不多,得益于地大,耕种成本略低,受益要稳定。

黑龙江三十亩地种玉米小麦水稻一年多少钱?

种一亩玉米的利润大约470元。

种一亩玉米的成本:

1.玉米:40元/亩

2.化肥和农药:240元/亩

3.浇地费用:50元/亩

4.耕地、播种和机械化收获作业费用:150元/亩

5.脱粒、运输、烘干费用:50元

以上成本一共是:530元,这还是不计算地租和人工的成本。

一亩玉米的产量,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每斤按1元计算,收入1000元,减去530元的成本,种一亩玉米纯利润470元,现在外出打工做泥瓦匠或者木工、装模,一天两三百元,也就是说种一季一亩玉米相当于打工两天的收入。

种一亩小麦的利润是500元左右。

1、种一亩小麦的成本

费用:小麦的亩播种量一般在30斤左右,主要根据地区而定,有些地区可更高。现在小麦的费用一般在2元/斤左右,因此的费用大概在60元左右。

土地费用:如果自己没有土地的话,那么还需要600元左右的土地租金,再加上150元的整地费用,总共需要750元。

肥料投入:肥料对小麦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施底肥的复合肥投入大约需要120元左右,追肥以氮肥为主,大约只需要30元,因此除去农家肥成本的话总共需要150元左右。

农药成本:在种植小麦时,需要投入除草剂、杀菌剂等各种农药。种植过程中大约需要除草消毒3次左右,每次价格大约在20元,总共需要60元。

人工杂费:如果自己有种植经验的话,那么可省去人工成本。然后种植时还需要投入水电、收等各种杂费,不过总共加起来大约也只需要150元左右。

因此如果除去土地租金与人工费用的话,我们根据以上数据可计算出,种植一亩小麦的成本大约只需要600元左右。

2、种植一亩小麦的利润

小麦在正常种植管理下,一亩小麦高产的产量可达到500kg左右。现在市场上小麦的收购价格大约在2.2元/kg,因此一亩小麦的产值大约在1100元,除去种植成本的话,那么一亩的种植效益在500元左右。虽然一亩的效益不是很高,但是只要在保证有成熟的种植技术与稳定的销路的话。那么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其效益当然也就会更高。不过主要还是要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格以及产量而定,一般每个地区的产量都会有所差异,所以效益也都有所不同。

关乎每个人的饭碗!一文梳理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体制性问题及改革方向

://bbs1.people.cn/postDetail.do?id=94058498

这个论坛你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资料

从2008年10月到今年4月,国家先后四次在东北主产区进行大豆国家收储,总量达725万吨,库存压力巨大。与此同时,东北大豆加工企业却面临无豆开工的尴尬。在此背景下,210元/吨的加工补贴政策出台,方式是将部分国家临时储备划转为地方储备,定向销售给东北加工企业的总量是195万吨, 其中黑龙江分得150万吨。

2008年,面对国内外大豆价格的大幅下跌为维护农民利益,国家在东北实行大豆政策性收储措施。2009年国家继续加大扶持政策,对国产大豆实行敞开收购,并对参与东北大豆收购的企业给予每吨160元的加工补贴。但是据记者了解,由于国内外油粕价格节节下调,油厂利润不佳,有企业负责人表示有补贴也是亏损,对于临储收购热情不高。黑龙江大豆协会上述负责人表示,国内大豆产业的问题多年累积,不可能马上解决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

,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

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

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

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

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取了违约行为,

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购合同和定金。即所谓的“洗船”。

对此,美方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

,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

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

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目前为止,纠

纷依然未果。 (----杨眉)

那为何中国的食用油价格会上涨如此之快呢?国家难道不能取什么措施来控制

一下吗?

事实是,国家非常想调控,但却是有些力不从心!!!

现在我国食用油95%依赖外资供应,不管是食用油原料-油料作物,还是食用油

加工基本上为外资垄断,严重威胁我国粮油供应的安全!!!

由此看来,国家在这方面真的是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通俗说,就是中国说了

不算!

其实国家近年来为稳定粮油价格实施了很多措施,力促粮油作物播种面积提高,

提高食用油自给率,继续增加食用油进口等等,但其效果的显现,是一个长远的

过程,相信在国家的大力干预之下,中国的粮油价格会逐渐稳定。同时居民也应

该保证一定的持有量,以随时应对粮油价格的变动。但万不可盲目抢购!

每日粮价:东北玉米价格小幅反弹,小麦市场面粉迎来涨价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有重要作用。中国粮食收储政策已经走到改革窗口期。中国在21世纪初全面放开粮食市场以后,形成了以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为主要构成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两类储备各司其职,曾有效地发挥了危机应对、市场调控的作用。然而发展至今可以明显看到,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早已偏离过去后置于市场、适时调控的定位。托市收购价成为市场价格“风向标”,收储一家独大挤压民间储备,严重扭曲市场机制。更为严峻的是,政策性收储带来的市场扭曲与我国高质量发展走向不一致,不断加大自然环境压力,甚至成为多边贸易争端的焦点。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重新梳理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目标与职能,重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

过去粮食储备体系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扭曲市场机制、监管漏洞频发等方面,然而“痼疾”尚未解决,“新患”又层出不穷。在贸易全球化不断加深、环境约束不断收紧、国内消费升级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中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

1.粮食市场矛盾重重

在农业补贴、托市收购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的刺激下,中国粮食产量迅速提高。但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维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变得高度依赖托市收购。托市收购范围不断扩大,库存规模持续高企,粮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政策市”导向。国际粮食价格经历了2008年左右和2010年左右两轮高峰以后迅速下滑,2013年以来国内外主粮价格全面倒挂,加剧了国内粮食价格的下行压力。粮油加工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压力,较高的国内原料成本导致“稻强米弱、麦强面弱”,企业利润空间遭挤压,产品竞争力削弱。继续维持较高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剧市场阻滞、增加财政成本,未来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如果放开,则极有可能打击种粮积极性,导致产量大幅下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如果积极去库存,又会导致市场价格降幅过大过快,打击加工企业的加工意愿,国内粮食市场调控陷入较大困境。

2.粮农组织黄箱限制

托市收储政策属于WTO黄箱限制的支持政策,按照中国入世要求,补贴总额不能超过该类农产品总产值的8.5%。随着托市收储范围不断扩大,托市收储政策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争端的焦点。早在2016年9月,美国认为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补贴总量超过黄箱限制,并向WTO提起诉讼。中美双方最大的争议在“符合补贴条件的产量”的界定。美方坚持认为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没有明确限制收购数量,所有托市省份的产量都在补贴范围内。但中方称收购时间、启动条件、收购品质标准、农民卖粮习惯已将收购范围进行了大幅限定。2019年2月28日,世贸组织发布美诉我小麦、稻谷和玉米国内支持世贸争端专家组报告。专家组驳回了美方关于玉米诉讼的请求,但认定中方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违反入市承诺。2出于对世贸组织的尊重,2019年6月12日中国接受裁决并承诺在2020年3月31日之前完成对麦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改革。多边贸易争端动摇了托市收储政策的根基,托市调控空间进一步收窄,不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市场稳定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3.自然环境约束

粮食储备体系背后是对粮食自给率的较高要求,这一要求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人均土地和水十分匮乏,工业和城镇化发展不断挤压耕地空间,加剧了对农业的掠夺性开发。全国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3高产量基于高投入,1980—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了82.8%,与此同时化肥施用量增长了4.5倍,化肥施用量的增速远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速。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在1991年为64.21万吨,到2015年增加为260.36万吨,是1991年的4倍多。4农业带来的大规模面源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高压利用,已经使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化学投入品,没有“一炮轰”式的化肥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破坏已经不容乐观,未来如果进一步强调粮食产量增长,对农业生态不予保护和恢复,将直接破坏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4.消费端高质量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消费转型升级对粮食品质提出了更多要求。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吃饱,吃好、吃得多样化、吃得有营养成为食物消费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跟不上消费需要的情况已经显现,直接导致国外优质农产品进口显著增加。我国经济各领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粮食行业也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目前粮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平衡突出体现为数量增长快、质量改进慢,生产发展快、生态改进慢;不充分突出体现为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高。5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粮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等的新要求,迫切需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6政策性粮食收储长期主导粮食市场的结果是重视粮食数量而忽略粮食质量,少部分优质粮流入市场,大部分低质粮进入国库。这不仅导致粮食供给与需求长期错位,而且影响国库粮食质量,浪费国家优质储备库。

二、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目标失衡与体系失控

中国政策性收储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其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政策性粮食储备制度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种粮收入和稳定粮食市场的功能。这些目标的实现依托中央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两大储备体系。前者主要是应对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所持有的常规储备,后者则主要应对市场波动、市场大幅下跌,是一个临时性质的缓冲储备。战略储备成型于1999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以中央储备粮总公司的成立为标志。托市储备体系发端于200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颁布。政策性储备在粮食市场化改革初期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稳定市场的功能,但在长期实践中政策导向开始偏离,一系列问题也相伴产生。

1.政策性收储多目标叠加与偏向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粮食储备的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粮食安全、收入和价格稳定、经济效益。7前两个目标比较容易理解,经济效益则侧重于生产者、消费者总体收益的平衡以及国家财政负担。中国政策性粮食储备的目标也非常类似,而且从两类储备体系的职能上来看,两类储备分别对应不同的储备目标:战略储备主要发挥粮食安全最后防线的保障功能,托市收储政策在出台之初主要用于应对剧烈的市场波动。2004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标志了托市收储政策的出台,《预案》明确阐明:“最低收购价政策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收购,为了防止政策过度干预市场,该政策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启动。”即,只在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只有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才实行,只有粮食主产区才实行。此时政策性粮食收储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实践也证明,两类政策性收储确实发挥了稳定市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作用。

然而,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下,托市逐渐从过去特殊情况下确保市场稳定的单一目标,逐渐扩大到确保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的多重目标。多重目标叠加打乱了过去有分工的收储制度设计,把粮食安全的职能部分交予了托市收储政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保证粮食产量稳步提高,进一步把托市收储政策稳定收入的功能扭曲为农民增收功能。所以,托市收储实际上承担了确保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的三重目标。单个政策承担三重目标易导致政策目标混乱,一旦难以平衡目标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导致政策走样。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市场稳定目标优先地位被粮食安全所取代,对粮食安全目标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托市的农民增收功能。至此,托市收储显然逐步脱离了过去特定情况下才启动的定位,实际承担的政策目标也远超出了确保市场稳定的功能。

2.承储体系黏性依赖与托市泛化

从保稳定到保收入的目标偏向导致托市范围不断扩大。一开始,在扩大托市收购范围时非常谨慎,2004年只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到2006年才进一步出台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此后为了稳定其他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进一步出台托市的“同胞”政策——临时收储政策。与托市在播种时公布托市价格不同,临时收储政策在收获时才公布收购价格,对市场的引导作用相对偏弱。可见此时对托市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然而托市收储的定位偏向农民增收以后,托市收储的规模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扩大。2007—2009年,国家先后对东北主产区的玉米、大豆,湖北等地的油菜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2011年开始,又对全国棉花主产区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全国糖料主产区实行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政策导向偏离加上收储的组织管理体系未完全市场化,进一步加剧了托市泛化。20世纪90年代末,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建立以后,过去“吃政策饭”的地方国有粮食体系马上面临转型挑战。脱离了中央财政拨付,地方国有粮食企业要么收储地方储备粮,要么入市进行市场化收储。地方储备受地方财政实力偏弱的制约,市场化收储面临的市场风险偏大。托市收购政策出台以后,承储企业能够从中央获得全额的收购和保管补贴,这给众多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线生机。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竞相争取托市收购任务,频频出现“跑关系调入”中储粮的现象。中储粮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托市收储,委托代理结构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了管理难度。代储的承储企业为了尽可能获得多的保管费,在粮食收获时有收储的冲动,尽可能多地收购,进一步增加了托市范围。粮食制度改革要对既有利益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和安排,在过去粮食市场化改革中,国有粮食企业的体制性缺陷和部门利益或多或少都形成了一定阻力。8改革以后部门管理制度的黏性仍然存在,这种黏性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将市场化调控措施拉回了政策性干预性质。

3.市场体系内国家垄断格局形成

在收储目标偏离和体系黏性依赖的共同作用下,托市收储政策开始扩张。托市收购的范围从两大口粮扩大到玉米、大豆等重要粮食作物,然后进一步扩大到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为了保证农民基本收益,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不断提高。2008—2018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涨幅达到93%,中晚籼稻达到92%,粳稻达到107%;2009—2014年,白小麦最低收购价涨幅达到64%、红小麦和混合麦达到71%;2010—2013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49%;2009—2012年,大豆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24%;2010—2013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涨幅达到38%。

托市信号在市场中传递和反馈,在长期动态作用下,粮食市场体系中的国家垄断格局形成。托市有效稳定了农民预期,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造成了下一收获期有更多粮食集中上市的情况,从而导致粮食价格断崖式下跌,托市不得不再次启动。随着生产资料上涨和粮食价格下跌进一步挤压粮食收益,托市价格相应上涨,结果导致托市信号传导渠道进一步固化,下跌幅度加剧,托市收购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如此长期演化以后,市场价格基本上向托市价格看齐,市场供需形势被虚化。农民种粮基本上看补贴和托市价格,在托市价格不断上涨的年份,刺激了大量工商资本下乡租地种粮。粮食产后通过中间商层层流转,最终大部分进入国家粮库。2006—2010年,以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了市场上34.1%的小麦,2008年后临储收购了80%以上的玉米。9私人粮食企业收储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加工需要,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波动赚取差价。但在主导的粮食市场上,私人企业收购价格难以与托市价格竞争,而国家垄断造成市场极端稳定,私人企业收储的外部环境基本丧失。结果是加工企业收购粮源缩减,收储积极性明显下降,更多地从政策性库存中购买原料。粮食市场最终演化为以托市为主导的“政策市”。为了保证农民收入,在维持托市收购体系运行上也付出了大量的财政成本。

收购管理体制的弊端在国家垄断格局下进一步凸显。中储粮有决定地方代储库的权力,导致地方粮食部门和粮食企业的寻租行为。由于获得收购和存储资格之后,收储企业能够从国家获得数量可观的补贴,于是存储资格成为粮食收储企业的一种稀缺。地方粮食部门为了争取存储机会,导致寻租行为产生,“转圈粮”、腐败窝案等频繁曝出。

而这些仅是粮食市场的内部问题,在更大的视野下,政策性收储带来的扭曲将农业政策推向了死角。通过维持农民生产积极性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结果是产量不断提高,但质量长期低迷徘徊,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更加激烈。在全球化背景下,政策性收储成了贸易争端的焦点,并在日益严峻的多边贸易环境下,成为其他国家诉讼中国农业补贴扭曲国际市场的弱点。长期高强度农业作业加剧了农业环境破坏,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依托的环境条件被逼到了极限。

三、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目标分解与职能回归

可以看到,在托市收储的政策定位从稳定市场转向保障基本收益后,政策性收储带来的干预和扭曲越来越多,而且这一扭曲有明显的“长鞭效应”,通过市场信号传导和放大以后,进一步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破解困境的主要思路,是调整政策性收储的目标范围,分解重叠目标,重新配置职能权限。

1.收入稳定:剥离托市收储增收功能,从“托市”回归“托底”

要避免托市信号对市场的干预和传导,需要尽快剥离托市收储的增收功能。收储与价格直接挂钩会扭曲市场信号,敞开收购会扭曲市场真实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供求极端失衡或者波动较大时,这类作用效果较强的干预措施确实能发挥较大效力,但并不适用于常规的市场调控。要截断干预信号在粮食市场中的动态传导,就要将增收功能从中过滤掉。过滤的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取消托市,另一类是将托市收购限定在一定范围。直接取消托市从根源上断绝了干预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但结果可能是短期内价格大幅下跌,供求在长期内动态调整。从玉米临时收储的改革经验来看,取消临时收储以后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部分地区价格甚至“腰斩”。尽管国家同时出台了生产者补贴政策,但种植户的种粮积极性仍遭到严重打击,不少地区出现退租跑路现象。口粮领域如果完全取消托市收购,可能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所以,将托市收购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回归托市收购政策出台的初衷,收缩托市的执行范围,使其真正成为特定时期启动的“托底”政策。实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尽管没有实行干预性收储,但也并未完全取消该制度设计。美国营销援助项目和欧盟公共干预收购的制度框架仍然保留,只是通过各类限制提高了启动条件。将“托市”变为“托底”,首要考虑的是托市价格水平。以往托市收购价格的制定同时考虑了生产成本和适当收益,甚至在后来棉花和大豆目标价格改革中,目标价格的制定也遵循同样的定价方式,这样的定价方式决定了干预必然要扭曲市场定价机制。可以从过去托市收购设立之初的三个启动情境对托市范围进行限制:“只在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才实行”,可以将托市价格降低到成本水平或者成本水平略低的水平,在市场失灵难以自发调整时再启动;“只有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才实行”,将托市品种严格限定在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并进一步提高托市收购的质量标准;“只有粮食主产区才实行”,在现有托市区域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缩托市范围,对部分已经实现优质优价的地区开展市场化收购,对品质过差的地区进行品种改良或者调减,对中间弱势地区开展托市支持。

2.市场稳定:鼓励民间多元缓冲收储,确保市场自发缓冲能力

托市收储政策在粮食市场造就了一种虚的稳定,从表面上看是价格小幅波动的稳定景象,但实际上粮食市场一潭死水,丧失活力。这样的稳定不代表粮食市场在健康运转,相反,市场中各类经营主体丧失了基本的风险缓冲能力。一旦真正的风险来临,各类市场主体几乎没有抵抗之力。健康的粮食市场稳定状态,应当是各类民间储备主体自发运作,充分发挥自身功能缓冲市场波动,民间储备在波动中发挥主要作用,储备与之良性互动并发挥补充作用。

托市收储范围收缩给市场自发收购留出了空间,应当鼓励用粮企业和农民入市收储,培育民间收储主体的自发调节能力。过去垄断性收储挤压了市场运行空间,大大抑制了用粮企业和农民的储粮积极性。鼓励并支持农户储备,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稳定自身供给的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且有利于减轻负担。农户独家独户的存粮在减少,可以考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持对象开展农户储备。粮食规模户种植规模较大,对仓储设施的需求比较迫切。以此为契机,可以向规模户提供贴息或实物支持,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其自身的仓储需要,而且能带动周边农户卖粮,防止出现卖粮难问题。在美国,有专门针对农场储备设施的设施信贷项目,有效增加了农场储备规模,提高了生产者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企业层面在市场放开并出现一定的市场波动以后,能够恢复一定规模的企业收储。但应注意到,因为企业本身具有逐利的动机,为了防止企业的过度投机行为,需要对企业的收储行为进行引导和调控。从其他国家的调控经验上来看,有两方面的调控措施:一类是取收储补贴鼓励企业收储。法国在粮食价格过低时向用粮企业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入市收购,拉动价格上涨。另一类是政企合营。印度取与企业合作的PPP模式支持私营企业建设仓库10,仓库建成后有优先使用权。这些都能保证对民间储备调控能力不削弱。

3.粮食安全:坚持粮食安全战略收储,分离托市安全保障职能

确保粮食安全是政策性储备的根本要求,在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等突发时,政策性粮食储备是快速进行危机响应的必要战略物资。在过去的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中,中央战略储备和托市收储都在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战略储备粮的组织管理体制一直是中央垂直管理,有严格的轮换管理制度,一直以来几乎未出现大的监管漏洞。托市收储政策却频频曝出管理漏洞和贪污案件,收购和拍卖阶段不规范、粮食陈化等问题也屡见不鲜,备受诟病。尽管两类政策性收储收购了大量粮食,甚至使中国成为全球粮食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数量上的安全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后顾无忧。

应在坚持战略储备的基础上,分离托市收储的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将确保粮食安全的职能集中到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上来。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已经比较成熟,储备技术和能力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战略物资保障能力。但托市收储部分,监管漏洞掩盖了政策性储备的真实数量,拍卖不及时导致粮食陈化等问题。所以从账面上来看托市存储了相当规模的粮食,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是“无效库存”,一旦有突发并不一定能调出粮食,或者调出的粮食无法满足口粮的品质需要。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收益上来看,托市收储的效率远低于战略储备,可考虑将效率较低的托市部分除去,将粮食安全保障职能聚焦到战略储备上。

四、我国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的制度重构

政策性收储不仅关乎粮食流通领域,其不仅内嵌于粮食市场,受到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共同影响,也内嵌于整个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与农业发展水平、农民生计关系密切。在新的发展阶段,政策性粮食储备体系需尽快重构,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也应及时出台。在储备政策目标分解与职能回归后,需要有相应的支持措施补充政策“空当”,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粮食生产支持体系。

重构我国粮食储备体系

1.收储后置“托底”,规避黄箱限制,加强监管问责

政策性收储不应承担种植收益保障功能,而要发挥捍卫粮食安全、市场稳定和收入稳定的最后防线作用。政策性收储效果显著但干预程度深,不宜作为日常调控措施,但适合作为市场托底政策。战略储备继续承担确保粮食安全、应对突发的职责。战略储备的收储轮换仍由中储粮全权监管,确保“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托市收储政策应当根据市场容忍度和WTO黄箱限制收缩,确保只在市场剧烈波动的特定时期、特定农作物和特定区域执行。需要进一步探索战略储备轮换、托市粮收购和拍卖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年内拉开轮换时序,避免集中收购和轮换对市场造成冲击,减少干预价格对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精简托市粮代储机构,建立代储机构资信黑名单,对曝出监管漏洞的承储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

2.民间收储前置主导,培育市场机制,适时调控

鼓励农户与用粮企业储粮,充分发掘市场自发调节能力,缓冲市场波动。粮食规模种植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对仓储烘干设施需求非常强烈,可出台针对大户的储备设施补贴、低息等补贴措施,在严格审批、确保用途不变更的基础上,放松大户修建仓储烘干设施的用地限制。鼓励规模户进行粮食收储,缓冲市场波动风险,确保全年农产品平稳销售。鼓励有仓储设施的规模户开展烘干仓储社会化服务,辐射带动小农户应对市场波动风险。政策性收储退出时市场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应当出台收购补贴鼓励用粮企业入市收购,避免出现卖粮难问题,加速市场调节机制恢复。在市场机制步入正轨后,应及时退出,避免再次干预市场。

退居市场调控幕后,但要确保拥有市场调控能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阶段,国际环境也日益复杂,国内外影响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确保粮食安全对稳定发展形势至关重要,必须确保调控能力不削弱。市场失灵发生时,取利息补贴、保管费补贴等形式鼓励民间储备。此外,可以合作收储、入股投资等形式支持民间储备设施建设,并获取设施优先使用权,确保持有足量的调控工具。应当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监测和发布机制,监测市场走向,发挥信息引导作用,为调控提供依据。

3.多维支持政策补充,保障合理收益,稳定粮食生产

发展补贴、保险等多维支持政策,填补政策性收储退出农民收益保障功能的“空当”。确保“中国饭碗”端牢、端紧的根本是保障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托市收购收缩和后置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冲击种植收益,而市场机制恢复后市场波动也会对农民收益造成扰动。所以,必须在收储政策后置后,及时配套种植收益支持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在WTO黄箱限制下,要进一步探索与生产脱钩的农业支持方式。在补贴方面,提供与当年种植面积、产量脱钩的补贴措施,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社会化服务等补贴,对粮食规模户可开展专项补贴。在保险方面,提高保费水平和赔付力度,在目前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同时,密切关注WTO贸易规则变化,评估脱钩补贴和保险政策的支持空间,做好可能的规避应对,取多样化的收入支持手段。

市场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变化。

根据每日粮油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显示,尽管当下整个玉米市场价格依旧处于下行态势之中,但今天在东北,此前率先收购新粮的企业,价格开始有所反弹。目前京粮龙江上调10元,最新价格2320元,肇东中粮30个水的潮粮价格也收到了0.9332元。

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从全国产量来看,市场可以猜测得到华北玉米的减产,但唯独没想到今年真正面临大丰收的黑龙江会上调价格,这也证实了昨日我们的猜测,黑龙江还是想将玉米留在本地。

从小麦市场来看,小麦上涨势头正式开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地的面粉价格上调了!

由于长期以来面粉价格的平淡,因此我们看小麦价格的走势,会更多地根据玉米价格来进行判定。但今年这波较长时间的冲击,让面粉销售开始受到影响,加上冬季来临,北方面食消费增长,面粉迎来了一波快速的补涨行情——这一点和玉米对饲料的影响有点类似,近段时间饲料价格也在玉米、豆粕价格的冲击下,出现补涨。

最新数据显示,今日潍坊香野面粉厂雨后雨前麦同价1.33元/斤,浩正饲料1.3元/斤,河北雄县五得利普麦1.33元/斤,霸州益海嘉里1.32元/斤,江苏华升面业1.325元/斤,天邦面业1.341元/斤,新乡五得利1.33元/斤。

针对小麦冬播,我国农业农村部已派出工作组赴河南、山东、河北等重点地区督导指导“三秋”生产。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截至目前国家托市小麦拍卖仍未发布相关公告。

从国际市场来看,昨天我们得到了来自印度的小麦出口数据,今日欧盟地区也公布了其小麦出口数据。

从欧盟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其小麦出口总量达到810万吨,较上年度同期增长45%,其中法国是欧盟地区的小麦主要出口国,但今年该国受天气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均出现了下滑,预计其小麦产量会下滑200万吨。因此,面对当前火爆的出口市场,有贸易商表示,后期可能会有其他措施,因为若持续下去,在2022年新小麦上市前,欧盟就需要从其他地区购小麦。

其他方面,印度有关方面禁止了油菜籽有关期货交易,市场分析认为这可能和今年以来该国食用油价格飙升有关。